2018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食用菌行业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作用突出,市场和消费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据中国食用菌协会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宁夏、青海、海南和港澳台等省区)的统计调查(与2017年调查的省份相同),2018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3842.04万吨(鲜品,下同),比2017年3712万吨增长了3.5%,2018年产值2937.37亿元,比2017年2721.92亿元增长7.92%。
从全国食用菌产量分布情况来看,总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有12个省:河南省(530.43万吨)、福建省(418.66万吨)、山东省(344.69万吨)、黑龙江省(334.36万吨)、河北省(302.01万吨)、吉林省(238.6万吨)、江苏省(219.12万吨)、四川省(213.42万吨)、广西自治区(140.06万吨)、湖北省(131.56万吨)、江西省(129.31万吨)、陕西省(125.83万吨)、辽宁省(112.65万吨),比2017年增加1个省份。产量50万吨以上、100万吨以下的有: 广东省、湖南省、贵州省、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云南省等7个省(区)。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在全省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产业加快发展,部分地(市)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全省食用菌各类品种折合袋数超过50亿袋,产量较2017年520万吨增长2%,产值较2017年380亿元增长3%。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主要栽培品种集中度更加明显,香菇、平菇、双孢蘑菇等3个品种成为主栽品种。香菇产量288.8万吨,占全部产量的54.45%。平菇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达到111万吨,占全部产量的20.9%。双孢蘑菇产量45.7万吨。三大品种产量445.5万吨,占全部产量的83.99%。二是优势产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生产虽然普及面广,但是仍以优势产区为主,香菇以豫西、豫西南、豫南为主,南阳市、洛阳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香菇产量占70%以上。双孢蘑菇以商丘市、濮阳市为主。平菇作为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家品种”,普及面较广,新乡市的辉县市、濮阳市的清丰县规模较大。三是规模化生产成为发展主流,年生产20万袋以上的菌包厂占60%以上。工厂化生产企业逐渐增加,除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等品种,平菇、双孢蘑菇工厂化不断增加。香菇菌棒工厂化快速崛起。四是产业发展质量和规模明显提升,如卢氏县信念集团建成大型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基地,年产香菇菌棒2000万袋。汤阴县众兴菌业建成大型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基地,日产鲜菇60吨。许昌市、西峡县、泌阳县建成一批加工型企业,加工品种不断增加。出口数量快速增长,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同步增加,一批回乡创业能人涉足食用菌生产加工。政府关注和支持力度加大,技术队伍壮大,研发能力提升。
福建省2018年食用菌产量418万吨,产值216亿元,与2017年408万吨、196亿元相比,产量增长2.45%,产值增长10.2%。省委省政府将食用菌列入十大千亿产业之一,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种类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正持续推进。长根菇、羊肚菌、大球盖菇、玉木耳等效益较高的珍稀菇类生产规模增长较快。香菇、平菇类、黑木耳、杏鲍菇、茶薪菇、竹荪、绣球菌等品种也逐步增多。
从增长幅度看,与2017年相比,广西壮族自治区增长66.26%、贵州省增长45.01%、广东省增长22.73%、甘肃省增长14.22%、湖北省增长13.61%、山西省增长9.19%、云南省增长7.55%、浙江省增长6.74%、辽宁省增长4.59%、四川省增长3.83%、吉林省增长3.68%、陕西省增长3.63%、河北省增长3.46%、黑龙江省增长3.09%、福建省增长2.43%、河南省增长2.18%、湖南省增长1.95%、江西省增长1.68%、内蒙古自治区增长0.53%、重庆市增长0.36%、天津市增长0.33%。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开展调研督查、培训指导、示范推广和项目推动等一系列措施,食用菌产业渐成各地培育的优势特色产业,助农脱贫增收的重要助推器。2018年度,随着对秀珍菇顺季及反季栽培技术的提升,以及广东及本地市场扩大,产量增长明显。黑木耳产区气候条件有利,单位产量提升。消费者健康养生理念增强带动了竹荪、茯苓等珍稀食药用菌的市场需求,激发了生产扩张。
贵州省食用菌产业作为全省重点扶贫产业,近年来强势推动。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野生资源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全省生产经营主体近370家:企业100家、合作社143家、大户127户,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6家、市<州>级22家)。2016年约5亿棒,年产量28万吨,年产值30亿元;2017年约10.9亿棒,年产量57万吨,产值56亿元;2018年约20.3亿棒,年产量82.35万吨,产值101.5亿元。2017年、2018年的产量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03%和44%。
广东省食用菌价格有明显提高,产业有增长趋势,其中有跟随其他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草菇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带动产量增长。黑木耳、姬松茸、灰树花、银耳等品种本地生产渐多。环保政策对产业的扩大生产存在一定影响。
甘肃省食用菌年总产量较2017年稳中有升。增幅较大品种主要为羊肚菌和香菇,成为一些区域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羊肚菌由2017年300亩增加到1500亩;香菇由2015年的3000万袋,2017年的4600万袋,增加到2018年的5000多万袋。
浙江省食用菌生产增长。一是注重优化品种结构,全省四大菇种——香菇、黑木耳、金针菇和双孢蘑菇的生产规模出现分化趋势:金针菇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规模和产值都有所增长;香菇、黑木耳的生产规模、产量和产值均下降;双孢蘑菇自然栽培受到工厂化冲击,生产规模大幅降低,由于工厂菇价格和单产都较高,表现为规模下降产值上涨。与此同时,全省特色食(药)用菌发展势头良好,灰树花、秀珍菇和桑黄生产效益较好,秀珍菇、杏鲍菇与海鲜菇逐渐进入平稳发展期。二是工厂化生产渐入佳境。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和海鲜菇等工厂化生产已经成为新趋势,香菇工厂化生产已出现萌芽,未来有扩大趋势。全省共有工厂化企业58家,年生产能力6.64万吨,同比增长7.92%。三是生产成本稳中有降。各市、县原材料价格差异较大,总体上,棉籽壳同上年相比价格有所下降;麸皮和木屑价格稳定,与上年基本持平。菌种和人工费用均与上年基本持平。
内蒙古在发展生态经济、恢复草原和森林生态、产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的加强了食用菌产业培育,加大了科技支持和实用技术培训。区科协组织的全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专家旗县行”、科技厅组织的“万名专家下基层活动”、农牧业厅组织了《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创业协会组织了农牧业技术培训、赤峰市组织了经济作物高质量发展助推产业扶贫技术培训班。呼和浩特市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第五工作队、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的产业扶贫都把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列为科普活动和农牧民技能巩固提升的内容之一,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
重庆市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着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2018年工厂化品种(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对总产量的贡献率为11.9%,比上年增加10.7%;对总产值的贡献率为10.6%,比上年增加9.7%。平菇、香菇、秀珍菇、茶树菇、双孢菇、鸡腿菇、段木黑木耳等主栽品种,总产量增加,价格比上年稳中略升。主城区域及壁山、永川、江津等周边区县和武隆、石柱等避暑旅游区域为平菇主要产地。香菇栽培技术水平提升,较上年新增产值约1.8亿元,增幅30%。高温季秀珍菇可以调剂外地市场供应,产品质量优良,发展潜力较大。珍稀类食用菌对总产量、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4%、8.4%,羊肚菌是重点发展的珍稀类品种,2018年栽培面积6032亩,实现产值1.59亿元;乌天麻是重点发展药用菌品种之一,云阳乌天麻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2018年产量产值双增。减少的品种主要有毛木耳、黑木耳、茯苓、北虫草等,毛木耳、黑木耳,受市场限制,主城区生产严重萎缩。茯苓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北碚、巴南北虫草生产企业因市场原因已停产。
黑龙江省2018年产量******的依然是黑木耳,314.57万吨,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94.08%。产量继续增加,各地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支持菌包厂的建立,拜泉、海伦、桦楠等地相继建立了大型黑木耳菌包厂。菌包厂周边地区黑木耳栽培规模相应扩大,种植户数量增加。各地扶贫项目新增食用菌项目,一些贫困户加入到黑木耳种植行列。省食用菌协会组织各级食用菌协会,开展了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大面积推广了黑木耳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替代料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菌农科技素质和栽培水平,单产提高明显,由于受气候原因等影响,品质有所下降,价格总体不高。平菇和滑子菇,产量分别为11.44万吨和3.31万吨。其他小品种产量有所增加,滑子菇和猴头产量增长,受猴头菇养胃功效宣传影响,鲜品销售增长明显。
吉林省黑木耳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加大。随着外省香菇数量增多,大量鲜菇涌入,本省香菇价格下跌,挫伤了种菇者的积极性,香菇产量继续下降。平菇市场较为稳定,种植量略有上升。灵芝、银耳、桑黄、大球盖菇等珍稀品种发展加快,产量有所增加。
2018年食用菌产量下降的有6个省(区、市),其中江苏省-0.47%、北京市-2.81%、新疆自治区-9.16%、上海市-9.49%、山东省-12.29%、安徽省-29.66%。
山东省2018年产量344万吨,产值215亿元,与2017年393万吨、264亿元相比,产量下降12%,产值下降18%,同时,效益稳中有升。从区域来看,优势区域更为集中,济宁、德州、聊城3个地区产量有所增加,济宁、聊城、菏泽、临沂4个地区产值有所提高。其他地区产量、产值都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一是随着菌包生产专业化,香菇、黑木耳、平菇等菌包大量供应至中西部省份或出口,产量随之转移,表现为全省产量降幅较大。二是长根菇、大球盖菇、玉木耳等珍稀菇类发展迅速,并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品种结构继续优化,但规模相对较小,对总体产量增幅影响较小。其他品种降幅较大,对总产量影响明显。三是受环境综合治理政策持续影响,燃煤锅炉不允许使用,部分基地、企业停产或转移。
安徽省较2017年产量、产值有较大下滑,一是市场调节,农户自觉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众多散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不再种植大路菇类,改为药用菌、中药材及精品水果、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灵芝、桑黄、天麻、茯苓等发展稳中有升,势头不错。蝉花虫草、猴菇等食用菌精粉工厂化生产加快。二是调查统计方法和口径有所调整并细化,对产量数据有一定影响。
从产值情况看,2018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河南省、河北省、福建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苏省、云南省、四川省、湖北省、江西省等11个省(区),比上年增加1个省份。超过50亿元的有:广东省、贵州省、陕西省、辽宁省、广西自治区、湖南省、浙江省等7个省(区)。
按品种统计,产量过100万吨的依次是:香菇(1043.12万吨)、黑木耳(674.03万吨)、平菇(642.82万吨)、双孢蘑菇(307.49万吨)、金针菇(257.56万吨)、杏鲍菇(195.64万吨)和毛木耳(189.85万吨)。排在前7位的品种总产量占全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51.89%,是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常规主品种。2018年产量在99-20万吨的品种依次是茶薪菇、滑菇、银耳、真姬菇、秀珍菇、草菇等6个品种。
香菇依然是2018年产量******的品种,比上年增加32.99万吨,增长3%。其中,河南省288.86万吨,占全国香菇年产量的28.33%。
黑木耳为第二大品种,产量较上年减少10.35%。其中,黑龙江省314.5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7.2%;吉林省16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4.15%。
平菇为第三大品种,产量比上年增加18%。其中,山东省115.3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89%;河南省111.1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24%。
2018年产量增加的有17个品种:榆黄菇(613%)、羊肚菌(144.77%)、大球盖菇(96.92%)、杏鲍菇(22.49%)、灵芝(22.12%)、平菇(17.65%)、茶薪菇(13.98%)、北虫草(13.57%)、毛木耳(12.58%)、天麻(9.69%)、灰树花(8.95%)、茯苓/猪苓(8.13%)、双孢蘑菇(6.21%)、香菇(5.74%)、红椎菌(5.07%)、牛肝菌(4.32%)、金针菇(3.89%)。
2018年产量减少的有14个品种:姬松茸(-1.86%)、其他菇(-2.04%)、银耳(-3.18%)、松茸(-4.75%)、竹荪(-5.89%)、黑木耳(-10.35%)、滑菇(-13.90%)、草菇(-15.43%)、秀珍菇(-18.08%)、白灵菇(-19.25%)、鸡腿菇(-21.42%)、真姬菇(-30.91%)、猴头菇(-31.46%)、金福菇(-71.14%)。
据商务部统计,2018年,我国出口香菇(干品,下同)153,961.8吨,同比增长5. 5%,金额231,955.4万美元,同比增长13.6%,平均单价15,065.8 美元/吨,同比增长7.7%。其中,对亚洲出口145,991.8吨,同比增长6.0%,金额223,950.0万美元,同比增长14.4%,平均单价15 ,339.9美元/吨,同比增长7.9%;对非洲出口香菇数量145.6吨,同比增长186.4%,金额255.8万美元,同比增长163.4%,平均单价1 7,568.6美元/吨,同比下降8.0%;对欧洲出口1,282.5吨 ,同比下降1.3%,金额为1,595.2万美元,同比下降0.1%,平均单价12,438.3美元/吨,同比增长1.2%;对南美洲出口211.4 吨,同比下降17.6%,金额322.4万美元,同比下降16.1%,平均单价15,250.3美元/吨,同比增长1.8%;对北美洲出口5,7 48.7吨,同比下降3.2%,金额为5,116.7万美元,同比下降8.1%,平均单价8,900.6美元/吨,同比下降5.1%;对大洋洲出口581.8吨,同比下降2.2%,金额为715.4万美元,同比增长5.1%,平均单价为12,296.1美元/吨,同比增长7.4%。
2018年,自中国进口香菇的国家和地区中,按金额排名,******位是越南,52,512.0吨,同比增长51.2%,金额89,196. 16万美元,同比增长56.6%,平均单价为16,985.9美元/吨,同比增长3 .6%;第二位是香港,43,112.6吨,同比下降31.5%,金额72 ,176.3万美元,同比下降21.8%,平均单价为16,741.3美元/吨,同比增长4.1%;第三位是泰国,16,584.1吨,同比增长67.3%,金额23,326.5万美元,同比增长76.0%,平均单价为14,065.6美元/吨,同比增长5.2%。
2018年,我国出口食用菌罐头245,123.2吨,同比增长7.0%,金额为58,236.4万美元,同比增长49.5%,平均单价2,375.8美元/吨,同比增长39.6%。其中,对亚洲出口142,434.4吨,同比增长17.1%,金额42,372.9万美元,同比增长71.1%,平均单价为2,974.9美元/吨,同比增长46.2%;对非洲出口12,643.6吨,同比下降4.1%,金额1,422.3万美元,同比增长11. 2%,平均单价1,124.9美元/吨,同比增长15.9%;对欧洲出口食用菌罐头52,530.9吨,同比下降8.3%,金额为8,833.7万美元,同比增长12.3%,平均单价1,681.6美元/吨,同比增长22.5%;对南美洲出口21,675.1吨,同比增长5.5%,金额3,259.5万美元,同比增长17.6%,平均单价1,503.8,同比增长11.5%;对北美洲出口11,712.0吨,同比下降6.2%,金额1,710.2万美元,同比下降3.1%,平均单价1,460.2美元/吨,同比增长3.3%;对大洋洲出口4,127.0吨,同比增长8.8%,金额637.9万美元,同比增长23.7%,平均单价1,545.7美元/吨,同比增长13.6%。
2018年,自中国进口食用菌罐头的国家和地区中,按金额排名******位是香港,数量11,217.6吨,同比增长91.5%,金额9,721.7万美元,同比增长439.5%,平均单价8,666.5美元/吨,同比增长181.8%;第二位是韩国,数量18,925.9吨,同比增长4.0%,金额7,754.3万美元,同比增长10.9%,平均单价4,097.2美元/吨,同比增长6.6%;第三位是越南,数量7,328.2吨,同比增长251.5% ,金额7,260.7万美元,同比增长878.3%,平均单价为9,907.9美元/吨,同比增长178.3%。
总体看,2018年,各地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区域经济调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从扶持政策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生产主体明显增多,产量、产值双增长。其中,有20个省(市、区)保持增长态势,部分省(区)大幅增长。
新兴产区的生产呈现正常波动,符合农业生产的规律,跨地域生产调整需要经历多年度的适应与过渡。传统产区品种结构调整趋向优化,三产融合开始起步。产业科研投入逐年加大,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较快,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水平提升,电商交易增多,数据经济已经起步。深度加工产品渐多,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